「再通脹」憂慮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系列第三講
  • 2021-04-02 15:44

2021年3月31日,由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策劃主辦的《首席經濟學家系列》線上直播講座第三期成功舉辦。本場嘉賓,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理事分享了「再通脹」憂慮下的宏觀經濟、政策與市場分析。「再通脹」從2020年11月就成為市場主題,至今依然備受各方關注。常健理事以「再通脹」為主線,爲大家分享了宏觀經濟、政策與市場分析的邏輯框架。直播受到了會員朋友們的熱烈歡迎與高度認可,超過700人次觀看了此次直播。

常健理事首先回顧了2020年11月引發再通脹的重要因素和主要事件,當時對全球經濟增長、風險資產投資都是樂觀的,這些預測也在2021年第一季度得到了驗證。常健理事團隊預測全球經濟在2021年全年增長6.4%,為二戰以來的最高增速。對全球經濟強勁反彈的預判,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新一輪財政刺激政策尤其是美國的財政刺激政策、發達國家居民在過去一年積累的超額儲蓄、疫苗接種進展良好尤其是歐美疫苗接種較快。

常健理事認爲全球增長的兩個主要引擎是美國和中國。

美國經濟預計增長6.7%,預測在今年第二季度回到疫情之前水準,在第三季度達到不發生疫情情況下的GDP總量。製造業在過去半年成為經濟恢復的主要動力,接下來服務業和消費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對於市場擔憂的美國經濟過熱、通脹上行可能導致的美聯儲加息早於預期,常健理事從國債收益率展現的對中期通脹的預期、美聯儲縮表加息時間表、基於宏觀經濟狀況以及自下而上通過考察租金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對通脹的影響等三個方面,對美聯儲加息時間點進行了情景分析,並預計美聯儲加息更早於市場預期的2022年底,可能性較小。

對於中國經濟看法,常健理事團隊對今年經濟增長和需求維持樂觀判斷。中國經濟的V型反彈領先於發達國家三個季度。常健理事認為中國的出口仍具有韌性,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在未來幾個季度也是重要的拉動因素。對房地產投資基於供需維持相對樂觀,基建投資預計和2019-2020年一樣較爲疲弱。直播中,常健理事對大宗商品以及CPI、PPI和人民幣利率、匯率等進行了分析展望,並預計中國央行出於防範金融風險和穩定宏觀杠杆的考慮將繼續維持偏緊態勢。

嘉賓介紹:常健理事為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

常博士常駐香港, 負責中國和香港地區宏觀經濟研究。她于2009年加盟巴克萊中國經濟研究部,並於2013年被委任為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她 從2005年至2008年間任職于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研究全球經濟發展,專注研究美國,歐元區及英國經濟(2005-2008) ,跟蹤中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研究(2008-2009) ,同時從事中國和香港地區的宏觀經濟課題研究。常博士在加入金管局以前,曾於2001年至2004年出任華盛頓的世界銀行的顧問。她目前是香港海外學人聯合會副會長,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以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常博士擁有美國喬治城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經濟學學士學位。

如欲瞭解直播詳情,請掃描海報二維碼觀看重播視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