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國ESG投資機遇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系列第二講

2021年2月25日,協會首席經濟學家系列線上講座第二講開講!協會副主席、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博士為大家講解了「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國ESG投資機遇。此次線上講座,不僅獲得了協會會員的高度關注,Wind 3C會議平臺、財聯社鯨平臺、大河財立方等平臺也積極與協會聯絡,並同步轉播。

首先,孫博士分析「碳中和」的目標和意義,他認爲中國宣佈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負責任表現。全球平均氣溫加速上升,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生存造成巨大威脅,中美只有携手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宣佈了「碳中和」的時間表,中國雖有近40年時間實現「碳中和」,但任重道遠,挑戰巨大,當然也存有機遇。全球金融機構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部分金融機構已實現了「碳中和」,主要集中於歐美發達國家。中國的金融機構碳排放總量不足全國總量的0.3%,所需成本很低,完全有能力在2030年實現「碳中和」。

孫博士介紹了ESG投資的基本概念、投資行爲主體和行動鏈條、投資生態體系、投資方法等等,也進一步分析了全球ESG投資的發展里程碑和現狀,并且指出ESG投資發展空間巨大,ESG投資還會提升投資回報,形成ESG投資的正循環,并有助於長期風險管理。ESG投資已漸入主流。目前香港已經推出了基於A股ESG指數的ETF,中國國内的ESG投資尚處於起步階段,發展前景廣闊。

孫博士表示,要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需要巨額投資,以實現能源結構轉變,由此必然帶來低碳技術快速發展。從二級市場來看,拜登的「綠色新政」已經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期望,新能源ETF和股票都表現較好;全球、中國以及香港綠色債券發行都有增多趨勢,香港政府積極發行綠色債券,有意將香港培育爲綠色金融中心;中、外資金融機構也紛紛通過發行綠色債券來為綠色項目融資。另外,碳交易、碳信用相關的潛在投資機遇規模巨大。中國之前也有碳交易市場,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望于今年正式啓動。碳信用收入會給綠色企業帶來巨大財務激勵,在碳交易市場活躍後,太陽能、風能等綠色企業未來前景將更加廣闊;對於金融機構來說,可以更多參與碳市場交易機會,並通過自身供應鏈的碳含量和持有金融資產的碳足跡以及投融資決策等,推動全社會盡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之後,孫博士爲大家分享了「碳幣」的設想。

 

嘉宾简介:孫明春博士,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兼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並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客座教授。在加入海通國際之前,孫博士曾在雷曼兄弟、野村、大和等外資投行擔任首席經濟學家及中國研究部主管等職務,也曾在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任職。孫博士獲得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學士學位及美國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博士學位。

 

如欲瞭解直播詳情,請掃描海報二維碼觀看重播視頻。

 

 

返回頂部